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空巢青年”已超5800万!这里面有你么?

2018-02-11 青春湖北

独闯天涯的孤独寂寞,隐秘疏离的生活状态,狭窄专一的交际网络……

“空巢青年”成为一种普遍关注的现象,好像我们身边总有人可以对号入座。有意思的是,在人们不断深入的认知过程中,空巢青年的贬义色彩正在淡化。是迫于无奈被贴标签,还是人各有志的主动作为?热词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奋斗阶段与人生态度


所谓空巢青年,舆论多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


“空巢青年”特征:本科毕业生近七成,下班睡觉玩手机


有网友这样描述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在大城市工作不久,住在月租三四千的一居室,唯一熟悉的室友是喂养的宠物,厨房有全套餐具但吃饭主要靠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和电脑之间无缝切换……”


近日,某地公布了一项空巢青年调查,在其省会工作的“空巢青年”超全省一半。


接受教育程度来看,拥有本科学历的“空巢青年”近七成,为69.2%。初中学历的占0.7%,高中学历2.1%,大专学历14.4%,硕士研究生学历13.0%,博士研究生学历0.7%。


调查显示,该省空巢青年以租房为主,租房居住的占54.8%,住在宿舍的占25.3%。租房的费用则占了收入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接近了收入的一半。



调查显示,部分行业青年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不一致。而在休息时间安排上,“空巢青年”主要是睡觉、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看电影,部分还养宠物。



空巢青年有两个密切关联词,一个是“独身”,一个是“独生活”。实际上,很多以空巢青年自嘲的人,“独身”的几率会更高,不想将就不如独身,更何况手机游戏里都能养“总裁”了,机器人伴侣还会远吗?


有意思的是,空巢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萌宠爱好者“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空巢青年吧,幸好还有个它。”一位空巢青年这样理解他与宠物之间的羁绊,“在它陪伴的220天里,我看着它从孱弱的婴儿长成一个壮硕的姑娘,这个小小的生命,让独身的我学会了牵挂。”


“留守儿童、空巢青年、空巢老人,可能是我这辈子要体验的三种状态。”“知乎”网民带着浓浓吐槽味的这句话,获得了超过4万个点赞。


媒评:无需用“空巢”来同情享受自由的青年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文章《请不要用“空巢”来同情享受自由的青年》。



文中称,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和生活的乐趣。所以,“空巢青年”不过是外界或者真正的孤独者的顾影自怜,而真正勇于选择独居、保持单身的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一称号,因为在他们看来,“空巢”时期才是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期,尤其是90后的“空巢青年”,其实真的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与他人捆绑在一起,当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学会与孤单和解


《长江日报》发表的文章《不要用伪概念渲染悲情》,则表达了另一种看法。



文中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存在反映出农村、边远地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各种问题。而作为青年,在这片土地上就业、生活,有梦想绽放光芒的时刻,也有人生不如意的时刻,正常到不能再正常,实在不需要类似“空巢青年”这种悲情的伪概念渲染。


中枪!网友:原来自己还有5000多万伙伴…


面对这一说法,网友们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有人觉得“空巢”很孤独。



但也有人很享受单身生活,觉得一个人也挺好。


空巢青年为何存在?


在空巢青年刚刚成为舆论热词的时候,因为同流动人口缺少保障、社会阶层板结、青年上升渠道受阻等问题相互捆绑,社会对空巢青年问题的批判色彩和悲观情绪较为集中。然而,随着观察研究的深入,对空巢青年的认知逐渐变得客观和开放。


在“北上广大学生群体比较研究”相关课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等认为,可以从3个维度去考量空巢青年的存在原因


作为“社会中的人”——空巢青年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利物浦出现过,在工业化的美国芝加哥和底特律出现过,甚至在今天的硅谷也依然存在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广大青年必然会经历从农村、中小城市、内地走向沿海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再从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走向其周边城市的迁徙脉络。流动社会中,必然出现空巢青年。


作为“现实中的人”——现实中的当代青年,为了生存而活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是造成空巢现象的主因之一。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现实生存的选择萦绕在空巢青年周围,就是对更高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包括居住条件和形式、与亲人关系、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等。


作为“个体化的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认同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及独特的自我。这是当代青年逃不掉的个体特征,也是抹不掉的时代印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依据全国六大城市的青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空巢青年虽然生存压力大,但普遍生活控制感较强。多数青年对自己处理问题充满信心,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焦虑、紧张、绝望、价值感缺失等问题。 


从无巢、空巢到有巢的转变


无论是此前的“蚁族”“北漂”,还是现在的空巢青年,说是一群人,不如说是生命中的一个暂时状态更确切,且中间暗含着某种进化过程。从无巢、空巢到有巢的转变,是他们不断拼搏最终实现梦想的见证。



值得思考的是,对处在人生起航阶段,游走在“生存”与“尊严”边缘的许多青年而言,空巢应该是一种可以忍受的生存状态,但不应该成为一种让希望破灭的状态。曾有人说,当代的中国年轻人似乎总是很着急,前辈们用20年、30年甚至大半辈子实现的理想,他们却想在短时间内完成。


如果遭遇这种状态,空巢不失为一种自省和缓冲。


所以,与其在空巢中顾影自怜,不如在这必经的阶段“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你空巢了吗?

在评论区,我陪你聊聊天~



本期编辑 | 毛   莹

本期审核 | 代恒业

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

往期精彩内容:

大学生“年终之问”排行榜,第一个就心累

“警察没打人!”这次轮到我们保护你们

奔驰!这样的做法中国人民决不答应

寒假十二大“绝症”,第七个必中

7岁儿子的寒假作业,爸爸看哭了

这群乘警为何“组团”偷行李?

[青春湖北] 投稿邮箱:youthhubei@163.com  

欢迎转发点赞,转载务必标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